研好题 思增量
社会·法治组期中考试分析总结
众所周知,试卷命制是教师教学中的一项常规工作。但是这项常规工作要做好并不容易。我们常常为编制一份优秀的、合理的、有区分度的、又不失创新精神与能力立意的试卷而头疼。近期,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举行了期中考试后的教研活动,组内教师关于试卷命制工作都发表了相似的心声:要编制一份试卷很容易,东拼西凑一些题目,也能把握难易程度。但是这样的试卷没有新意,往往都是陈年旧题,对于学生的考查不具备背景公平性。同时编制一份优秀的试卷,往往需要教师思考更多的东西,如果不经思考,只会失去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因为试卷命制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
期中试卷:在发现问题中前行
以本次社会法治期中试卷为例,七、八年级交叉命题、批改。在考完之后,每位教师站在自己年段的角度来解读试卷,从中找到闪光点和增长点。
七年级的试卷从总体上做到了文面整洁,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唯一有待商榷的就是对于某些题目的设问方式。
八年级的试卷从题目的新颖性和规范性来说做的也非常不错。但在知识点分布的层面出现了知识点重复。知识点重复,就会使学生重复犯相同错误,造成二次丢分。同时,也存在设问语句不合理的现象。
期中考试告一段落,但是试卷的命制不会停止,如何能够做到精研?我们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这份试卷如果用于交流,会有怎么样的评价?
2.试卷精研的标准,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3.下一次素质考的命题,从哪里出发?
那么如何命制一份有较好效度、信度和区分度的试卷?旺哥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试卷命制:不是简单的好题堆砌
一份好的试卷,必然是在情境、设问、参考答案三者之间建立起紧密的逻辑联系。命题不能一味只关注题目本身的好与坏,而忽略对测试对象以及试卷的整体难度和架构等的考量,将一些所谓的好题盲目地拼凑在一起,如此设计,使得试卷偏离了学情发展主线,偏离了测量与结果,不仅无法摸清学生前一段学习的情况,还会严重打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所以,试卷的命制要在以下“六性”和“量点”中精益求精。
(一)融入“六性”
1.思想性
首先是知识立意。考察的知识要符合我们对于学生的要求,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依标施教,也要依标命题。其次是能力立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整合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材料的处理。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对书本的熟悉和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设问的理解和转化。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作答过程中的语言组织和表述精准度。最后是思想立意,也就是题目设计中要涵盖启示、意义类,提升学生思想情感的题型。
2.科学性
试卷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考试前的考点双向细目表。梳理全部考点,编排匹配考题,指向“把脉学情”。不出难、偏、旧的试题,不超纲不重复考点。其次就是试卷中问题的设置,摆正命题心态,有序呈现试题,确保“思维递增”。切忌设问编排混乱,造成学生思维跨度过大,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后就是答案的呈现,要合情合理,精准对应设问,落实“逻辑通顺”,不能出现答案和设问之间不匹配的问题,新瓶装旧酒,也要做到滴水不漏。
3.典型性
主要体现为题目本身的经典程度,例如书本中的例题,之所以是例题就在于其典型性,虽为旧题,但经典不衰。同时要注意试题要面向全体学生,紧扣学生的认知现状展开,力求考在当下。中考题虽然经典,且都经过多位一线教师精心研磨,但多数情况下,学生是不能够达到中考时的认知和能力水平的,所以即使使用中考题,也要适当加以改编。
4.新颖性
紧扣时事热点的新颖。各学科在情境设置时,可以融入当前的热点新闻,同时也考察学生对于社会新闻和生活常识的认知程度。也可以在题目呈现的形式上加以创新,往年增加了论坛形式,微信朋友圈等呈现材料情境的方式,增加了考试的趣味性。亦或者是加入原创试题,这是一项非常耗时的事情,但却能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5.综合性
既体现在学科内部的综合性思维,又体现在跨学科的联系上。对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将学科内、学科外的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加以运用。设问的综合性,体现为设问题型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如指向性设问、开放性设问、措施类设问、比较类设问、启示类设问等。
6.规范性
主要体现在文面的整洁,字体的统一,格式的工整,符号的合理。选项的参差不齐极其影响美观和学生做题的感观,同时也使得整张试卷看起来非常的不专业。答题卷和试题卷的分布也有讲究,如果给了答题卷,那么试题卷中就不必留有相应的答题间距,同时答题卷中空格的间距也有讲究,要根据答案的内容来排版。
(二)关注“量点”
首先是题目的数量,试卷总的题数、难题数和考试时间要相匹配,也要和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在情境创新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能读取到隐藏在情境中的条件。如果一份试卷中有很多类似隐藏信息的题目,对于学生而言,即为加大其难度的因素。在保证题目数量的前提下,还要关注阅读量,以社会法治为例,基本以5000字为宜。学生要阅读材料,思考设问,整理答案以及书写表达,如果超过相应的阅读量,会造成时间紧张,引发学生焦虑。
善于思考:在既定思维下寻找突破
(一)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升试卷质量
日常教师工作是繁琐的,试卷命制也是一项非常严谨而繁重的工作。就如之前说到的新颖性,比较困难且费时间。考前不可能花费一周时间只用于命制试卷或者原创试题,所以难免会有个别题目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在不影响日常教学的前提下如何保证高质量的试卷命制?备课组成员分工进行组卷搜题,每人负责一个板块,减少只集中于一个人的压力,这样就可以更有精力去创新试题,从而通过合力来提升试卷质量,提高磨卷效率。题目选择的来源也要正规可靠,一般采用期末考或中考卷中的题目,在此基础上进行试题的改编。
(二)考完后如何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为试卷的交叉命制和批改,可以使教师对另一年级的批改尺度和答案设置更加清晰,也更加清楚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我们不如突破既定的思维,七、八年级交换进行试卷讲评。这样不仅能提升讲评的针对性,也能让学生充满新鲜感,从而提高试卷讲评课的听课效率。
感悟前进:促进日常的精准教学
通过一次考试,去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去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日常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渗透学法指导,将知识与方法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记忆。
七年级社会法治学科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一直以来开卷的考试方式,转变为闭卷,这也对日常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改变以往“考教材”的观念,不再局限于抄书,而是要做到“用教材考”。考点来源于教材,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基础,这并没有错,但如果还是像以往开卷考一样将成段的文字一字不差的搬到考卷上,似乎连教师都做不到。所以,对于教材内容要进行适度整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热点为主线,整合教材知识;依据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适度深化,合理拓展;对教材中隐性知识的挖掘,培养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然后,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但也不仅仅是记忆,更多的还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试题命制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创造,这种创造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对于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要求也非常之高。所以,进行命题研究最终能提高教师对于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刻理解,也必将大大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版权所有 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 | 地址:城南街道腊梅路69号 | 邮编:314033 | 联系电话:0573—83998111 | 浙ICP备14035132号-1号 | 工信部:http://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