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 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服务 发布时间:2019-11-27 浏览次数:1447 摄影:教育服务中心 作者:孙柔嘉 朱晓洁
栏目导航

带着思考和研究做德育

——经开区中小学第二届德育论坛观摩侧记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经开区举行了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教育初心”为主题的第二届德育论坛。沈冠洲老师和朱娴老师代表我校参加本次德育论坛,以与孩子们的日常相处为素材,分享他们的教育主张,分享一实经开人的教育主张——带着思考和研究做德育。


A1.jpg



上午场,沈冠洲老师以《以我慧心,焕尔初心》为题,分享他的思考和研究。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态度的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易于产生不协调性,即理智上认为应该(或不应该)而情感上却不然。沈冠洲老师从和一个家长的对话了解到孩子在青春期所遇到的“关门”现象,从而得知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班级中的群体现象。当青春期的固执遇上青年期执着,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打开房门必须首先打开心门,那心门又是怎么关上的呢?忙碌而缺失了解,宠溺而缺失规则,管教而缺失温度这些都一步步把孩子的心门关紧。沈冠洲老师通过父母传记,带着孩子们去敲敲隔阂在两代人之间的那扇门,让一切从倾听开始。

“我没想到,有一天他会愿意听我的故事”

“我没想到,我的父母曾经那么不容易”

这些没想到,却真实地折射进孩子和家长的内心,那扇门似乎就那么容易地被推开了,又好像是悄悄地被打开了。

从自己学科一个无意识的举动,到德育与学科的有机结合,从传统的道德灌输到真实的情感实践,最终实现由家长单项了解到家长与孩子的双向交流,让孩子们具备了设身处体悟别人的理解心,对于生活平淡和平凡本质的平衡心。

这一切,看似是一次德育的终篇,但其实也是未来德育之路的序章!


B1.jpg


B2.png


下午的论坛,朱娴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我与阿杰:信念不弃,初心不离》的故事。

每一位老师的心中,都住着一群个性鲜明的孩子,他们有的文静,有的冲动,有的热烈,有的内敛。朱老师在开篇,没有多余的赘述,而是用了师生对话的情境,生动又直观地为大家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名叫阿杰的小男孩。有时,他像烈焰,和同学打架、无故发脾气、乱扔物品,不受控制;有时,他又像冰山,捧着一本书,坐在位子上,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不在他的视野里。

这样先声夺人的讲述方式,牢牢抓住了听者的心。

接着,朱老师给我们讲述了“那一次”。那一次,她在面对阿杰的又一次吵架和哭闹时,没有批评和指责,而是用一个漫长的等待和一张带着温情的餐巾纸,收获了阿杰的信任。通过这个故事,朱老师传递给我们她对于教育孩子的深度思考—— “避免交流冲突的原则,是针对情绪,而不是针对行为”。这样的研究者心态,不正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情怀和初心吗?

后续,通过“安排阿杰演课本剧”和“毕业前夕阿杰送我一张画”两个故事的衔接和分享,听者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朱老师生动的讲述和背后的理性思索——教育所谓的“问题”孩子,应该通过剖析家庭,深入观察,多方了解,努力去洞察他个性形成的原因,有时候,往往疏导比强制更重要,迂回比直接更有效。

朱老师的演讲,题目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阿杰》,但是,背后想要传递的班主任的教育情怀和初心却并不简单。育人的过程,不是做减法,把艰巨的教育过程轻松化,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而应该做“课题”,把注意力放在对德行问题的逻辑分析和理智诊断上,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凸显专业,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走向科学。


C1.jpg


C2.png


富兰克林说过: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让我们在日常的琐碎里读书和书写,思考和研究,然后通过行动去分享给更多的人。

版权所有 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 | 地址:城南街道腊梅路69号 | 邮编:314033 | 联系电话:0573—83998111 | 浙ICP备14035132号-1号 工信部:http://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