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的火花在问题中绽放
——记区小数展课活动
我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指南针和加油站——有了问题,思维的通路才会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的列车才会有动力。11月20日,在城南小学开展“聚焦解决问题,提升分析能力”为主题的经开区小学数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区教研中心主办,来自各校的专家、领导、教研组长以及骨干教师,50余人参加了活动。我校金雯婕老师执教了二年级《根据四则运算意义解决问题》一课,收到了与会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
用设计点亮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新课程的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强调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上课伊始,金老师就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关于兔宝宝一家采蘑菇的故事。故事很有趣,但是孩子们也产生了疑问——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数学课吗?然而金老师话锋一转——你能从中找到一些数学味道吗?随着金老师的引导,孩子们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原来日常的故事中也蕴含着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信息,提几个数学问题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提起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兔宝宝和兔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兔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兔妈妈比兔宝宝多采几个?”……在提问的过程中,金老师还指导孩子用更精确的语言来描述问题,比如“他们一天一共采多少个?”、“兔妈妈四天一共采多少个?”
“那么,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孩子们在不断地思考中前进,学习该如何根据问题去选择有效信息,摒弃无效信息。在思考过后,同学们开始尝试选择信息。在选择的过程中,金老师指导孩子用更完整的语言来表达问题。比如,“要解决他们一天一共采多少个蘑菇,必须要知道兔妈妈一天采几个,兔宝宝一天采几个”。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进入课堂开始,金老师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始进行问题意识培养。这样的设计更利于学生开展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
用问题引领课堂
引导学生真正地进行课堂的深度学习,就要着眼于能够对教学内承担着基点作用的 “主问题”。提出核心问题,进而衍生出关键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找到支点、找到支撑,从而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深度思考。
在新授环节,金老师请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并试着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4和5的含义是什么?在你的作品中是如何呈现的?”通过小老师们的讲解,孩子们在探索中明白了虽然具体画作各不相同,但是这些画都表示4个5相加,我们就可以用乘法解决问题;表示4和5合起来,我们就用加法解决问题。并且在对比分析中,感悟到用抽象的符号、数字去替代具象的蘑菇更简单明了。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既然信息和问题都有相同的地方,那为什么一道用乘一道用加呢?”在孩子们的自主交流中,自己概括出“4的含义不一样,我们用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当表示几个几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乘法,而表示几和几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用加法”等等非常有价值的总结。
整堂课给学生话语权、探究权、评价权,孩子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孩子们在自由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勇于质疑;面对问题时,他们充分思考、表达想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在展示结论时,他们互相评价、交流提升………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特色发展。
用板书总结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板书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新知识领域的小地图,不仅可以将知识点清晰的表达出来,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更加留意板书的逻辑性和设计感,如何让板书不仅在课堂上成为帮助孩子理解知识的好帮手,还能在课后成为孩继续深入理解思考的垫脚石。
在课堂中,金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先理解“信息”、“问题”。并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并请孩子们以“拍照”的形式留存在脑海中。通过这样的逻辑顺序组织的板书更加合理,容易被理解,同时更容易形成记忆。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而一个团队的努力才是乘法。金老师作为一实经开小数团队的年轻老师,需要在不断地磨炼中才能更加优秀。展示课背后,不仅是青年教师自身素养的体现,更是整个团队的智慧结晶。
版权所有 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 | 地址:城南街道腊梅路69号 | 邮编:314033 | 联系电话:0573—83998111 | 浙ICP备14035132号-1号 | 工信部:http://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