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读史,得见古今
——记嘉欣教育集团社会•法治学科联合教研活动
读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留下来一些历史的印记,这就构成了一个棋谱的残局。熟读这种残局,我们就能下棋了;熟读历史,我们能从古人身上受到启发:明人心,识人性,得借鉴。
秋风送爽,白露为霜。9月25日上午,来自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城南中学和本校共60多位老师齐聚在闻远楼多功能厅,共同参加由八年级社会和法治备课组组织的校本研修展课活动。活动从陈海旺副校长的一堂展示课开始,《那些年,“小日本”是如何长大的——探析<日本的大化改新>》,课未开始,这个题目已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新课伊始,他介绍了本堂课的明线和暗线,即从“空间象、青春志、时间流”三个层面来探索7世纪日本的发展之路。新课开始后,师生间的互动更是精彩不断,老师层层引导,学生妙语连珠,其中汤怡豪同学的快速反应和精彩发言更是得到了在场所有老师和同学的热烈掌声。好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本好书,他其人如书,打开便是惊喜。他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能力,提升孩子的境界,让学生敬佩、好奇又忍不住去探索翻阅。他的课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收获,更多的是来自他课堂的深度、广度、温度的震撼。
下午的研讨活动伴随着茶点的香甜气息愉悦地开始。
首先由陈海旺副校长对上午的课进行说课,他用简短的话阐述了设计和立意。首先是定位“教材观”,即“教什么”,他认为教学应基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因为教材语言多是概括性的语言,教材的观点代表的是编者的观点。但历史是一门解释学,即便是基于同样的史料,只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一样的观点。因此,从基于学科本质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要求的角度看,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呈现多元视角而不仅仅只是重复编者所给的观点,要在教材的观点之外加入新的合理的解释,由此才能打开多元视角,开阔学生的眼界。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备课时确立了这样的教材观:静态的教材+动态的素材=有用有趣的课堂。课堂实践表明,正是“动态的素材”,使得课堂变得“科学而又人文,灵动而又思辨”,使得学生的感受性更好。其次是定位“教学观”,即“怎么教或说教成什么样?”他说要给孩子们上一堂“好听有用”的历史课。所谓“好听”,是指有生动的历史情节、有逻辑的历史叙事和有意味的历史思考。所谓“有用”,是指增强思维能力、培育核心素养、传承国民精神。好听的课往往使学生感到有趣,比如对“小日本”的解读,双引号的添设意味着做多元解释,“小”既是指7世纪的日本相比于周边强国地理面积狭小以及在没有发展强大前的国际地位和心理状态。尔后,通过对“‘小日本’是如何长大的,10世纪的日本 ‘真长大’了吗?”等问题的深度探讨,培养学生的多元联系、理性思辨等综合思维能力,并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期间和改新后,对唐朝典章制度的态度是“仿效”而非全盘接收,这意味着日本完成社会转折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因为学习了唐朝,而是根植于日本国民内心的“日本智慧”,或许就包含着“理想的坚守”、“理性的思辨”和“理智的抉择”。而通过理性评价大化改新,也让中国的孩子们学会了全面看待自身,理性看待日本。总的来说,本课堂的设计环环相扣,问题层层递进,期待学生能达到这样一种认知状态:理解了日本的大化改新的来龙去脉,由此也能懂得在强身、强国之路上,我们应如何以史为鉴、审时度势。
之后,嘉欣教育集团下的三所学校的同仁们,依次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
首先,嘉兴一中实验学校陶琴老师和沈莉莉老师进行了点评。陶琴老师从三个方面展开来谈,首肯这节课“好听”,三个小标题恢弘、有趣、灵动,其次这节课又是有用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都显而易见,引导学生比较大化改新与唐朝行政制度的联系与区别特别精彩。最后是对教材的深度解读,立意高且与课标有效结合。沈莉莉老师则用幽默的方式来解读这节课。她说,这是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上了一堂有意义的历史课。这也正是青年教师需要学习和努力的方向。青年教师怎样上好历史课?她以自身成长的经历为例,说在从教之初更多的是照搬而不是仿效。这一课对青年教师的启示是“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节奏,控制好自己的课堂,做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她说历史课美在细节,把细节揉碎分散在课堂的每个角落,引人入胜就是能不能出彩的关键。回归到这一历史的本质谈论这节课,可以感受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时间的梳理到历史材料的出示都是一节充满历史味道的课。
随后,嘉兴城南中学的忻笑文老师则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本节课进行点评。她说,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唯物史观,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学问题,同时也落实了时空观念,这是对区域认知素养的落实。地图运用恰当且充分,中外综合的观念,国与国的比较,既落实本课的知识点同时也通过比较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历史意识的培养方面,对大化改新史料的充实,有利于让学生做正确的评判以及教师做合理的价值引领。对于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则处处彰显,特别是从历史的视角让孩子们对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产生由衷的认识和认可。
最后,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的董保产老师和本校兼职经开区社会和法治教研员徐利忠老师对本课进行了点评。董保产老师从“四个新”做了总结概括。一是立意新,教师大胆地处理教材;二是素材新,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厚;三是题目新,有趣味性;四是角度新,换一个角度看历史,培养了国民精神、核心素养和思辨能力。徐利忠老师指出了这堂课的特点在于:课堂中构建时空坐标,明确空间观念的重要性;提供多样史料,为之后的思辨推理提供依据;以独具匠心的布局、深层性的发问启发学生;这节课让历史教学贴近历史学科的根本属性,将历史核心素养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知道,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完美的追求。随后的发言中,同仁们既从正面肯定了课的可取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比如:时间问题,如何在限定的课时时间里安排教学内容。表述问题,课堂上是否可以称呼“小日本”?是否可以出现“真玩命”等表述。通过智慧分享,大家更明白了历史课堂不能没有情节、需要多讲细节,历史是一门解释学,也是一门追求严谨的科学课。在评课环节结束之际,社会和法治教学资深专家、本校李月根校长也发表了感想。李月根校长说,我们同属嘉欣教育集团,三校一集团,来来往往不会生疏,常常走动才能共情,今天新老同事坐在一起做研究做探讨,有点机会就想到彼此,有资源就共享资源,互喻与共振,是令人感到很高兴的事儿。对于课,大家说了许多亮点,我加一点儿不漂亮的话,即用40分钟计算一节课,这堂课拖了12分钟,这需要我们思考和真实面对:13岁的孩子,学情把握到位了吗?我们需要将每一节课设计成适合这个年龄学情的课堂,让孩子们适应课堂,爱上课堂。同时,李校认为,一堂课,难以建立学生的历史观,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贵在长期坚守。在海旺的课堂里,学生敢质疑、有思考、能创造,这就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点,也贵于教师本人敢于创新、敢于坚守,对教材的整合,对编者的质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
本次校本研修行将结束之际,陈海旺副校长表达了对大家的感谢,同时也解答了大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对于大家好奇的史料来源问题,他表示这更多地来自于平时无意识的素材积累以及有意识的专业阅读。还有就是对历史教学本质的追求,积累史实,追求史识。作为社会和法治老师,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多充实自己,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
唯有读史,可获得观古今。
唯有读史,使人睿智心灵。
版权所有 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 | 地址:城南街道腊梅路69号 | 邮编:314033 | 联系电话:0573—83998111 | 浙ICP备14035132号-1号 | 工信部:http://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