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课堂展风采,聚力研讨有氛围
——记一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
可爱的小猴子,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今天这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就下山来,来到了我们一实经开106班孩子们的课堂上。5月28日上午,我校徐维琴、徐莉莎两位老师在106班分别执教《小猴子下山》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两位老师为这堂课做了精心的准备,打破在传统教学中逐段讲读、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而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徐维琴老师在《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时主要采取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感知策略,孩子们在课堂上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一上课,孩子们就被小猴子顽皮、淘气的形象所吸引,入景入情的氛围营造,使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学习。
徐维琴老师非常注重阅读过程的循序渐进,她首先指导孩子们初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文本内容。 在初读的过程中,徐老师一句“小猴子下山会发生什么事呢?”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心潮澎湃,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憧憬。如此激趣导入,使他们的听觉、思维、想象多渠道协作,孩子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徐老师语言引导:“小猴子下山,它先后走了哪些地方?”根据阅读为小猴子下山画一张路线图。孩子借助插图进行感知,很快找到了课文内容和插图的匹配,能够在路线中准确插入玉米地、 桃树、西瓜地、小兔子等图片。之后,根据孩子阅读中出现的错误,纠正其发音和节奏,提高阅读的流畅性。孩子们能做到语言规范,完整说出了每一幅插图各讲的什么事情。课堂上,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力都得到了培养,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徐维琴老师的字词教学扎实且有效,运用字理识字、做动作理解动词,加上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各种充满趣味的活动中识字、学词、写字,层层递进,为语文组长篇幅文章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第一课时教学遗留下的"最后小猴为什么双手空空回家去"的悬念,由徐莉莎老师在第二课时的执教中引导孩子们解开。徐老师在复习巩固中围绕小猴子所做的动作,重点分析这些动词的共性,借助看、圈、画、读、演等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动词的妙用。在理解提手旁在汉字结构中的特点时,实现了知识的拓展,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即生活,课堂上,孩子们就是那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而有了初次合作,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孩子们主动以“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 东西怎么样—心情怎样—怎么做的”为线索,用读一读、演一演这样的形式进行合作。从而展现出小猴子从掰玉米到追小兔的过程,孩子们想象出小猴子顾此失彼的形象。课堂情境的构建,让孩子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进而有效的提升思维能力,同时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当堂消化。
语文的美,是通过美的语言体现出来的。而美的语言必须通过反复的、有感情的读才能领略得到。徐莉莎老师指导孩子们找出这些表达小猴子感受和心情的词语,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在朗读中体会到小猴子的心情,读得非常动情。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徐老师问小朋友们:“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猴子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整个课堂,洋溢在思考的快乐中,孩子们的心灵无比地舒畅。
教学是一门发展的艺术,也是一门不断完善的艺术。课后,课研服务中心成员和一年级语文老师针对两位老师的《小猴子下山》,围绕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学生活动、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教学效果等方面认真讨论。这样的评课活动不仅让老师们收获颇丰,也让参与的其他教师都受益匪浅。
版权所有 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 | 地址:城南街道腊梅路69号 | 邮编:314033 | 联系电话:0573—83998111 | 浙ICP备14035132号-1号 | 工信部:http://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