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委会】真教育 微创新
——2025学年第一学期集团学术委员会首次研讨活动纪实
“立竿见影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的教育需要我们去慢慢体验和感受过程,需要心里思考着身边的一些细微之事,把教育中艰难的努力潜入到学校的常态生活。” ——特级教师李志欣《教育微创新:发现细节的力量》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从“经验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2025年10月11日下午,集团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委会”)举行2025学年第一学期首次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真教育 微创新”为主题,聚焦学委会团队建设、教育管理微创新实践与未来工作规划,共同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本次活动由教师服务中心沈小伟老师主持。在集团学委会成立一周年的重要节点,沈老师带领全体参会人员系统回顾了学委会过去一年在项目研究与专题研讨领域的关键历程,同时特别致谢学委会导师,感谢他们始终以专业引领为核心,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而后,教师服务中心沈芳老师以“助力与注入”为关键词,分享学委会工作成效。学委会成员在省市级课题申报、论文评选中表现突出,超半数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产出科研成果,部分老师成为“高产骨干”,彰显学委会在集团教科研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后续将开展科研互阅、阅读成果展、研修等活动,同步推进相关服务;教育管理微创新项目已启动,完成宣讲指导并分批次推进。
接下来,进入本次活动的核心环节——“教育管理微创新”项目分享。陈帅妮、徐思忆、顾翠华三位老师分别从小学音乐情景教学、小学美育评价、初中英语读写教学三个维度,展示微创新研究思路和蓝图。
陈帅妮老师以低段音乐情境表演为切入点,提出“三维一体”音乐教学模式,通过“用全身听故事”“让声音可视化”“建立内心听觉”等策略,破解跨学科资源断层、学生理解困难等痛点,帮助低年级学生从“音乐游客”成长为“音乐世界公民”。
徐思忆老师聚焦小学美术评价难题,针对“标准模糊、过程模糊、发展模糊”的“三重困境”,构建“分项+等级+过程”三维评价结构,依托电子档案袋、智能评价平台实现学生创作轨迹的动态追踪,让美术评价从“评价一幅画”升级为“读懂一个人”。
顾翠华老师则围绕新教材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提问赋能写作”路径,通过“问题化输入支架”“思辨性互动场域”“迁移性输出应用”三大模块,将“读、思、写”串联,解决学生“不生问、不辩问、不答问”的问题,推动阅读输入向写作输出有效转化。
活动尾声,茹云霞副校长进行总结发言。她强调,教育管理微创新不是“大变革”,而是立足教学实际的“小切口、深突破”。学委会作为集团创新“先锋队”,既要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又要为集团教育生态注入“活水”。
此次学委会研讨活动,不仅为集团教师搭建了微创新项目交流的平台,更明确了“以微创新解决大问题”的教育和管理思路。未来,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将继续以学委会为纽带,深耕教育管理微创新,让每一个“小突破”汇聚成推动真教育发展的“大力量”。
版权所有 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 | 地址:城南街道腊梅路69号 | 邮编:314033 | 联系电话:0573—83998111 | 浙ICP备14035132号-1号 | 工信部:http://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