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 您现在的位置:    课研服务 发布时间:2025-04-03 浏览次数:261 摄影:六年级数学老师 审核人:盛卫明 作者:佘林林
栏目导航

数学魔法·衔接解码

——经开实验教育集团小初衔接之数学


当数学邂逅魔术,课堂便成了充满惊喜的魔法世界。3月18日至4月1日期间,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小初衔接之数学课程体验活动顺利开展。六年级全体学生体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衔接课程——《魔术→魔数》。通过扑克牌魔术与数学知识的巧妙结合,同学们在欢呼喝彩声中感受了数学的逻辑魅力,为即将到来的初中学习种下兴趣的种子。  


1.jpg2.jpg3.jpg

 

魔术开场:数学也能“未卜先知”?

初中的数学老师来到六年级的课堂化身“魔术师”。课堂伊始,老师邀请学生随机抽取两张1至9的扑克牌,并组成两个两位数相加。例如,抽到数字3和5的同学将其组合为35与53,相加结果为88。当老师仅凭这一结果迅速报出“两张牌的和是8”时,全场惊叹连连。“这也太神奇了!老师真的会魔法吗?”学生们瞪大眼睛问道。

几轮抽牌体验后,高高举起的手仍有很多,有人还想尝试,有人好像已经发现了什么......


4.jpg5.png6.jpg7.jpg

 

揭秘魔术:代数式让魔术现原形

在同学们的强烈好奇心驱动下,魔术的“魔法面纱”被揭开。有了前期的猜想,此时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数,魔术被顺利揭秘:若两张牌分别为A和B,组成的两位数为10A+B和10B+A,两者之和为11(A+B)。因此,只需将学生提供的总和除以11,即可直接得到A+B的结果。

“数学就像一把钥匙,能解开生活中看似神秘的谜题。”通过这一“魔术”体验,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的过程,不仅理解了代数思维的应用,还体会到了数学的逻辑性与实用性。  


8.jpg9.jpg10.jpg11.jpg12.jpg13.jpg

 

动手实践:人人都是“数学魔术师”

理论讲解后,活动进入实践环节。同学们分组体验魔术表演,有的扮演“魔术师”快速计算答案,有的充当观众验证结果。有同学兴奋地说:“这其实也是解方程,原来方程也藏在扑克牌里!原来数学也能这么好玩!”  

有了扑克牌魔数的深入探究经验,接下来“魔数”的类比推广探究孩子们兴致盎然,代数模型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生长。

课堂中,孩子们在猜想类比中感受代数模型的魅力,在验证推理中感受数学的严谨。


14.jpg15.jpg

 

衔接未来:趣味课堂助力成长过渡

作为小初衔接课程,《魔术→魔数》以趣味活动消除学生对初中数学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探索精神。用‘玩中学’的方式,让学生提前感知初中数学的思维方式,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兴趣基础。  

“数学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探索世界的魔法”。活动结束时,许多学生仍意犹未尽,围住老师追问更多数学魔术的解法。这场别开生面的课堂不仅让抽象的代数式“活”了起来,更是在孩子们心中点燃了对数学的热爱与好奇。

教师研讨:共话衔接教学的魔法钥匙

活动结束后,集团六年级和七年级数学教师围绕课堂效果展开专题研讨。初中教师指出:“通过魔术情境,学生自然接受了‘代数式比算术更高效’的认知,这种前置渗透能有效缓解‘字母表示数’的陡坡效应。”


16.JPG17.JPG


老师们在研讨中形成的共识:在小学阶段就需开始注重数学思想的播种,逐步渗透“假设-验证-类比”的数学探究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习惯的养成,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说理能力。
    

18.JPG


总结:从“魔术”到“魔数”的教育隐喻   

这场衔接活动恰如数学原理——当教育者找到恰当的“系数”(教学策略),就能让成长方程的解(学生发展)自然显现。它启示我们:小初衔接不是简单的课程体验,而是通过创设适切的学习活动,让数学思想像魔术般令人惊叹,又像呼吸般自然发生。正如老师们在研讨中所说:“最好的衔接,是让孩子带着‘还想知道更多’的好奇心走进初中课堂。”

版权所有 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 | 地址:城南街道腊梅路69号 | 邮编:314033 | 联系电话:0573—83998111 | 浙ICP备14035132号-1号 工信部:http://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