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 您现在的位置:    课研服务 发布时间:2022-12-14 浏览次数:1213 摄影:范定潇 作者:施李丹
栏目导航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记经开实验小初数学“说题”活动


为强化我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促进教师加强对试题的研究,更有效地把握教材,从而精准把握命题的趋势与方向,用于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12月13日,小初数学这一群志同道合之友齐聚一堂,开展了新优质教学评比暨说题展示与评比活动。


A1.JPG


此次说题活动,小学部数学围饶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展开了命题说题。首先由小学部的翟金浩老师基于原创命题“队列中的几何问题”,围饶主题“基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的命题初探”进行了背景介绍:试题需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需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对在真实情景中问题解决能力考查。接着翟老师从立意解读、错题分析引出了孩子们的思维惑点和解题漏点。并由一道题引发我们思考: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伴随一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会想事、会做事,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


A2.jpg


此次说题比赛的另一位小学部数学老师朱淋老师认为在小学阶段,动手操作是学生的薄弱点,让学生真正掌握画高实则不容易。基于以上想法,朱淋老师依据学生画高问题呈现了一道“各类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画高”的题目。并结合教材和教参进行了题目背景的介绍,且从操作层面和认知层面进行了题目剖析。于此同时朱老师通过分析学生错误发现主要原因归结如下:“高”没有从对边出发,“高”与底不对应,“高”与底没有垂直。并明确知识的融会贯通方可准确画高。为此学生需要纠正概念,加强识别,提高技能,并通过充足的直观材料,构建对平行四边形的空间印象。


A3.jpg


针对两位老师的精彩说题,专家评委进行了现场提问与深度引思。其中,评委老师针对朱琳老师的说题进行了两个提问,引我们数学老师思考:我们可以怎样进一步设计画高活动?通过分析反思,怎么帮助学生实现做好题目的目的?在引人思考后启发: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会游泳,必须让学生早点下到水里。“高”是平行线的产物,平行和垂直是此单元的种子课,某种程度而言本单元后续学习都是在进行此概念的巩固,并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学生对高的认知,通过不断实践从而不断反思。柏亚慧老师也针对翟老师的说题提问到“试题正确率怎样?”、“如果命题需要让孩子更能理解且再紧贴本质,该怎样进行?”


A4.jpg


小学部听得意犹未尽,初中部同样精彩纷呈,本次初中说题内容呈现的是一道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首先呈现的是初中部的林丹怡慧老师,林围饶主题“以不变通法,应万变题目”展开了自己对“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思考。具体从背景立意出发,分析了近几年的考情分析、考点分析,契合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原题立意的分析。针对难点突破无从下手、如何分类、怎样计算等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针对以上问题林丹老师进行了解法提炼,并对各类二次函数最值问题从定轴定区级、定轴变区间、变轴定区间、变轴变区间进行了题型归类。最后进行了变式延伸,以不变通法应万变题目。


A5.jpg


同样来自初中数学组的洪安老师,围饶主题“参数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轴”继续展开了自己对“二次函数”最值类问题的分析。洪老师先从试题立意进行介绍,要求学生利用函数图象解决问题,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考察知识和思维的过程、方法以及数学活动经验。而后是解法展示,阐述了原题的每一问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详细讲解了每一问的做法,重点讲解了第三问,突出了分类讨论和数学结合思想。从本题出发,归纳了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解决通法,并由此引申到研究二次函数的一般路径和函数的考查方式。最后进行了试题拓展,归纳补充了对称轴与区间相对位置的四种关系,增加了分类的情形与参数种类。经过以上的阐述,洪老师提出了对二次函数最值类问题的教学启示,要注重代数与几何并重,解法与思想同行。说题结束后,李明老师提出了问题:怎么在考场上突破难点?明确了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具,辅助学生思考,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渗透。


A6.jpg


第三位出场的初中数学老师是周圆圆老师,周老师以“函数又压轴,如何巧通关”为主题,从背景立意出发,探讨二次函数的最值类问题的通关之法。她认为第(3)小问“简约而不简单”,提出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不明题干,从何下手?如何分类,哪类易错?已会定性,怎样定量?知有最值,怎样求参?并对教师如何引导进行了具体分析,以对称轴是否在自变量的范围内为解题关键,提出“从同侧到异侧,从定性到定量”的解题策略,从而获得了对二次函数最值类问题的教学启示:在关注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注重数与形平齐、代数与几何并重、解法与思想同行,得出“数形结合、动中取静”的通关之法。


A7.jpg


说题结束后,评委老师们再次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其中李明老师提到:小学阶段学生解决问题中真正获得的是解题经验,并对错误解答进行错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的思考改进。最后学校领导也进行了高位引领:初中的“题”,本体性知识及站位更高,逻辑更强,方法和体系更鲜明。作为数学教师,任何的研题不能脱离课程标准。难度把握,台阶呈现需要根据课标呈现,并紧紧结合教材。而学生呈现的真实情况需要教师反馈,教给学生感性的支撑。对比初中,小学知识没什么难度!但教师的着力点不在掌握知识的本真,在于将思想渗透。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小学的那点数学知识,即使不学,到初中一年也就补回来了,小学关键是要教孩子们想问题,学完以后对数学有感觉。


A8.jpg


A9.jpg


版权所有 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 | 地址:城南街道腊梅路69号 | 邮编:314033 | 联系电话:0573—83998111 | 浙ICP备14035132号-1号 工信部:http://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