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 您现在的位置:    课研服务 发布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2849 摄影:初中社会组 作者:孙柔嘉
栏目导航

笃行致远,惟实励新

——“图说”社会科课程实践研究项目试点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岁聿云暮,日月其除,我们别过深秋,踏入初冬。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学历史与社会教研员牛学文老师牵头的“图说”社会科课程实践研究启动已有一段时间,期间试点区(校)各有成果,经开实验学校社会教研组的老师们在学习之后也收获不小。为进一步深化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加深对2022版新课标的理解,推动新课标在“图说”中的教学实践,11月30日,在牛学文老师的号召下,嘉兴经开实验学校进行了基于“图说”的地理课堂实践研究联合教研活动,聚合学校精锐教研力量,赋能图说实践研究。


A1.png


一、且思且行,思在行前

作为“图说”社会科课程研究嘉兴地区唯一的试点学校,前期经开实验学校社会教研组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理论学习和案例研究,同时针对选定课标进行深入解读,深入挖掘图说的特质。从文本理论研究中感悟,“图说”不仅仅是利用图片来进行课堂教学,而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课堂模式的研究,根据课标和学情,依托课程图片资源,培养学生阅、读、联、问的能力。要打破传统的课堂形式,就要构建新的课堂模式,而解构、建构到重构的过程,就是再一次的思考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思在行前。


B1.jpg


二、逐新崇实,重在实践

在理论研究之后,开始进行课堂实践研究。11月30日,经开实验学校八年级社会法治组率先进行“图说”地理课堂的实践,杨士燕老师执教《水乡城镇》,李娜老师执教《红松之乡》。本次地理课堂实践,也邀请了兄弟学校观摩研讨。

杨士燕老师以地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采用课本地图、图册地图以及课外地图,设计了“图寻水乡”、“图析水乡”、“活力水乡”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紧扣课程标准,层层深入,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联图的能力,过程中老师也加之以问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学习兴趣。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整合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阐述图片内容,培养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将图片间建构联系,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最后的板书,则是一幅结构图,从知识记忆走向知识建构,由图说、说图变为成果性的结构图,是一节“图说”新模式下的高质量常态课。

李娜老师执教的《红松之乡》,同样采用“图说”,但更多利用图片信息,从学生的感性认知到知识的理性概括。在教学中,李老师落实课标要求,注重对地理学科读图方法的渗透。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小兴安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同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创新性的揭示了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下,小兴安岭的新型旅游样态。课堂中亮点频现,特别是将小兴安岭与北京在自然条件方面的比较,不仅做到了横向比较与综合比较,更直观的体现了小兴安岭地区在林业发展中优越的条件,也对后续人地协调观的落实埋下伏笔。整节课紧扣课程标准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用图说的形式开启了地理学科新模式。


C1.jpg


C2.jpg


三、淬炼反思,总结前行

两节课为听课的老师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在评课环节中,大家都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与构思,有的老师想将读图、选图、用图、说图和导图设计为一个微项目化的内容,让学生去探究体验。讨论中大家都认可“图说”对地理学科的意义。但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地指出,这些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如何将“图说”不仅仅存在于形式,而落到于实处则是每一位老师都强调的。“图说”指向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需要从一张图的结论为本走向思维外显,从课堂的“教为主导”走向“学为中心”。

这只是实践的开始,接下来将夯实“图说”在地理学科的常态化实践,同时开启“图说”在历史课堂的初探,扭转一课一图说的样态,采用大单元、大概念的形式进行图说历史教学。“图说”课堂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轻负高质”课堂,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对教学创新的执着追求是每一位教师职业的毕生课题。


D1.jpg


D2.jpg


D3.jpg


版权所有 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 | 地址:城南街道腊梅路69号 | 邮编:314033 | 联系电话:0573—83998111 | 浙ICP备14035132号-1号 工信部:http://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