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早秋,我们初聚首
——记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远程培训
秋风拂过,空气中夹杂着丝丝凉意;万叶丛中,一片红叶裹着点点水珠。周围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秋天到了。是的,秋天到了,我们躁动的心也好像逐渐平静下来。在这样一个适合学习的季节里,小科组进行了新学年第一次聚集——参加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远程培训。
本次远程培训涉及教材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六年级上册,虽然我校目前还暂未有五六年级,但为了能对整个小学科学的知识与相关素养的培养有个更系统、更清晰的了解,8月16日8时整,小科组的7位教师早早到了三楼会议室,为即将开始的研讨活动做好前期准备。
为了满足参会教师对知识的渴求,本次研讨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主办方特意设置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解读及试教汇报、课例研讨、科学教育讲座、教材编写组访谈。
单元解读方面分别由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成员徐春建老师、徐莹莹老师、姜向阳老师、娄立新老师、童海云老师、尚秀芬老师、杜伟老师和喻伯军老师分享。老师们首先将新旧教材进行对比,阐述了改编的理由,然后对每个单元进行了内容概述,并针对每节教学内容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他们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部分课的学习改成项目化形式的学习,由碎片化的教学思考转变成整体的大单元教学。选择“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的课堂新模式,将更好地实现学习机制与课堂教学的统一。除此之外教研员们还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若干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评测,同时做好相应教学内容背后的背景和发展历程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相应教学内容背后的内涵。让学生基于自己生活实例,鼓励学生在观察、体验、建模过程中获取知识,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次培训提供了两堂展示课供全国的小学科学老师进行学习、研讨。分别是由张涵老师带来了一堂《神奇的小电动机》和李耀斌老师准备的《水的作用》。在《神奇的小电动机》这堂课中,张老师从生活中会转的小电扇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小电动机;第二环节学生通过拆解小电动机来观察各个部分,从而猜测小电动机能转起来的原因;最后则通过自制装置来观察转子的转动,从而验证小组的猜想,整节课都由学生主导。这种在教师抛出问题的情境下,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自主设计研究之后在进行探讨的教学模式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在每堂课后,小科组的老师都针对性地展开了研讨,分析展示课的优缺点,引发激烈的思维碰撞。老师们指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的设计,同时注重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因此在今后科学课堂中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孩子再自主一些,注重孩子们科学精神,科学概念的获取过程,提高科学教师专业素养。
科学教育讲座方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一场饕餮盛宴。有科学家特邀报告和科学教育专题讲座两种形式。高云峰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科学教育应重视思维方法和探究实践》的专题讲座。在报告中,高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应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勤于思考、学会思考、发展思维的模式。梁琰博士分享了《科学可视化助力科学教育的思考和实践》,通过模型软件让老师们感受到科学可视化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科学可视化提高孩子的艺术和美感。郑永春老师围绕“地球与宇宙”的三个核心概念展开报告,让老师们体会到对宇宙的了解应是“以天之语,解物之道”。孙志斌教授给我们讲了《空间科学思维与工程实验方法教育模式思考》,详细阐述了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及计量的发展过程,呼吁教师们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强调盛世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活动的最后,主办方对教科版《科学》教材编写组进行了访谈。他们指出《教科版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四个核心素养,十三个核心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引导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教给孩子一些有用的东西,增加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这是这次研讨最大的意义。三天很短,但是老师们的内心却非常充实,因为此次的培训引起的思维碰撞,肯定还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泛起更多的涟漪,YSJK小科组的老师们一直奔跑在向着未来的“路上”!
版权所有 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 | 地址:城南街道腊梅路69号 | 邮编:314033 | 联系电话:0573—83998111 | 浙ICP备14035132号-1号 | 工信部:http://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