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铸剑 安卧于鞘
——《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教育惩戒实施细则》专题研学会
4月9日下午,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全体教职工齐聚多功能厅,学习《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教育惩戒实施细则》,分享和交流对教育惩戒的理解和感悟。会议由学校教育服务中心主任徐小英老师主持。
在专题研学会一开始,宋刚副校长用三个“不容易”,对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和一实经开的《实施细则》进行了解读。
规则出台不容易。宋校按时间轴给老师们梳理了《规则》出台的一系列重要节点:从19年11月22日司法部发布征求意见稿,到20年9月23日教育部审议通过,最后到21年3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历时一年多。教育、法律部门以及社会各方深度参与其中。
细则制定不容易。按照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的文件要求,学校于3月8日开始着手制定《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教育惩戒实施细则》。从组织架构到初稿拟定、从全员学习到意见征求、从学生调研到家委会审议讨论,校长室会同教育服务中心制定了科学细致的路线图,并稳步推进和落实。
最终实施不容易。宋校以“教育惩戒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吗”为核心问题,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爱与责任”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并从历史、现实和关系三个视角,审视了当下教育实践中的诸多矛盾和困境。宋校认为,面对新出台的《规则》,保持法律谦抑,实践中要遵循必要和适度两个原则,不必、不能也不宜固化,这是由教育的复杂性决定的。
在宋刚副校长深刻、全面的理论分析后,董祎怡、孔皓月、潘燕云三位老师登台围坐,以自己在小学、中学阶段的成长经历,对照教育部的教育惩戒规则,侃侃而谈,开始了精彩不断的“锵锵三人行”。
董老师回忆儿时在学校一次恶作剧:堵教室的锁孔。因为是教师子女,他的这次行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现在想起来,这是对自己的偏爱甚至放纵。他还分享了一个少年在写了很多次检讨后,再次面对同样的处罚,心理的发展和变化。两个小故事,让与会老师体会到:处罚(惩戒)要以教育为前提,要秉持公平原则。
美丽优雅的潘燕云老师谈起了自己小学时的经历,让人瞠目。潘老师小时候并不是同事们想象中品学兼优的样子,恰恰相反,她是一个“能把男生追着打到男厕所”的假小子。出乎她的老师意料的是,数学课的罚站却成了她的福利:这个时候她可以更方便地看到别人上体育课的情景。一直顽劣的她,直到一位老师发现她在体育方面强烈的兴趣,并巧妙地引导,才根本地改变了她。惩戒和激励,在潘老师的眼里,即如北风和暖阳,温暖化解了内心,打败了严厉。
孔皓月老师说,改变他教育理念的是一个男孩。二十多年前,孔老师班里一个被视为“废人”的男孩,成年后在社会中跌宕浮沉。面对一场变故,众人皆人情冷落时,唯有他在当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心底的至善。借用以赛亚·伯林的说法,达成教育目标,像刺猬那样心怀执念固然让人敬佩,但是像狐狸那样寻求更灵活的沟通方式,更彰显教育的艺术。
将近一个小时的“锵锵三人行”,时不时引起全场爆笑,更多时候却让听者沉思。诙谐风趣的聊谈,真诚和真实的还原,让与会老师对教育、对教育惩戒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当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时,你的眼里是不是全是钉子?
研学会最后,李月根校长进行了简短却又高度精炼的概括:透过开放的理念看,惩戒也是教育。但正面教育一定是教育的主线,惩戒教育是辅助线。
正如主持人徐小英老师说,《中小学生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虽是一个新生儿,它仍是教育的一部分。若把它看做矫正行为失范的剑,我们首先要合力打造,再努力让它安卧于鞘。教育惩戒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带到灰暗里,而是把他们带过灰暗,回到阳光底下,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版权所有 嘉兴经开实验教育集团 | 地址:城南街道腊梅路69号 | 邮编:314033 | 联系电话:0573—83998111 | 浙ICP备14035132号-1号 | 工信部:http://beian.miit.gov.cn/